欢迎来到喀斯玛汇智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热线: 010-82648522

首页 > 创业服务 >资讯详情

《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2-06-28 11:13:28

一、《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创新在广西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为核心,以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为主线,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着力打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奋力打造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奠定坚实基础。

把握一个核心: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为核心。“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核心还是要服务于经济主战场,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一方面,要全面追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特色传统产业价值链,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局部引领,打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高地,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强面向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壮大新动能。

围绕一条主线:以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为主线。围绕自治区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推动“科技+”赋能产业、乡村振兴和社会民生。一方面,强化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的创新平台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增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源头供给。另一方面,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抓好六大着力点:以“建平台、强企业、聚人才、强攻坚、促开放、优生态”为关键着力点。“十四五”时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围绕科创关键问题,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着力打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超常规路径谋求跨越发展,争取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科技型企业群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东盟科技合作、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方面实现突破。

(二)基本原则

坚持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统筹平台、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布局,聚焦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支撑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瞄准科技创新短板,做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以超常规举措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促进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

坚持开放协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创新网络,更大范围汇聚创新资源,更高层次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在开放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辐射力,支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生态引领。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盘活创新资源、激活创新潜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活力,构建引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科技创新体制,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活力、动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加速提升,国内外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通畅,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水平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涌现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

——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汽车、机械、特色优势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突破,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

——全方位开放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围绕“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在优势特色领域集聚大量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资源,推动要素流动更加通畅,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高地,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科技创新合作,与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构建更友好、更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科技治理更加现代化,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科技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形成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格局,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

(四)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部分细分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形成产业创新高地,攻克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核心技术,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突破,汇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区域创新生态活力迸发,面向东盟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发展的重要节点枢纽,基本建成创新型广西,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

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部署

兼顾重点布局和统筹发展,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建平台、育企业、聚人才、强攻坚、强农业、惠民生、促转化、建高地、拓开放、优生态”10大任务。

任务一: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强化面向产业重大需求的创新平台布局

聚焦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任务需求,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和创新能力提升。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做强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建成一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基一号”,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任务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00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建设和升级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企业首席技术官(CTO)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突破17%。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鼓励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任务三:夯实科技人才队伍,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优化人才“引育留用”生态环境,实施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集聚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开展院士入桂“科技搭桥行动”,支持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离岸孵化基地,建设一批“人才飞地”。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实施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院士工作站,深入实施“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等人才计划,实施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国内外培训计划。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等人才计划,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引育力度,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围绕科技人才的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合理流动,系统推进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全面用活各类人才资源。

任务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的技术体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工程,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打好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围绕十一条产业链,分批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率先启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机械制造与高端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端金属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创制等科技重大专项,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布局前沿领域技术创新,瞄准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工程、生物育种、氢能与储能、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加速构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强面向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总体布局,培育建设一批应用数学中心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任务五:强化乡村振兴科技供给,夯实农业科技创新实力

统筹优化农业科技资源、拓展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增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优势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快农业品种选育繁育、高效种植与养殖、重大病害防控、现代农业装备、智慧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全链条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业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星创天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支撑,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区),探索建设农业综合管理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院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任务六:推进民生科技创新,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面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大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海洋、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切实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高水平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任务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介”充分参与的成果转化体系,探索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效益效能。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平台—转化带—示范区”相结合的多层次、全体系成果转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破除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性障碍。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市场化科技服务主体,完善技术精准对接、转移转化及落地服务体系。打造新技术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全方位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应用场景、社会民生领域应用场景建设。

任务八:优化科技强桂空间布局,打造引领性区域创新高地

按照“区域聚焦、错位布局、全域联动”的思路,优化科技强桂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形成科学合理、协同高效的全域创新格局。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全面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城,打造引领全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柳州打造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桂林打造数字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北海打造北部湾地区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创新发展。推动梧州、玉林、贺州、贵港、来宾“沿江”创新,推动百色、河池、崇左“沿边”创新,推动防城港、钦州、北海“沿海”创新,打造全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拓展广西创新发展腹地。强化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任务九: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打造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

以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完善跨区域跨境创新合作机制,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创新要素配置能力。大力吸引全国创新资源汇聚,以科技“东融”为重点,加速推动“西合”、“北联”,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创新合作,吸引国内资源共建创新平台。深化面向东盟为重点的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面向东盟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做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深化中国—东盟科技人文交流。

任务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放权赋能、松绑除障为重点,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科技创新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政府职能从科技管理转向创新治理,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进一步深化科技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加强技术标准的创制和转化利用,助推广西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技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监督运行机制,完善决策、执行、监督、评估有效衔接的工作体系。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三、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探索组建中共广西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建立全区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加强科技投入,完善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创新投入体系。完善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创新政策研究制定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推动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推动本规划与《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的有效衔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监督,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官方客服(周一至周五:8:30-17:30) 010-8264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