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科技规划是做好科技工作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的重要抓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研究和编制论证,《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日前印发。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指导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江西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11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省科技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解读。
关键词:有高度
规划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回顾了江西“十三五”科技发展成效,研判了科技发展形势,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加快迈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并向高水平迈进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迈上全国上中游。
规划具体设置了12个预期性指标。这些指标既立足江西省情量力而行,又坚持对标国家,努力做到“挑起来摘桃子”。主要体现为“一个优化、两个增强、三个提升”。“一个优化”,即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形成以大南昌都市圈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的“一核十城多链”协同创新区域布局。“两个增强”,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1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6%),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人才引育能力显著增强,研发人员规模进一步扩大,引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00名、青年科技人才800名,新引进外国专家1000名。“三个提升”,即创新平台能级大幅提升,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将达到100个;引领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达4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000家;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3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9件。
关键词:有力度
为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强调务实管用,在任务措施上突出“三个聚焦”。
聚焦创新资源统筹布局。构建“一核十城多链”创新区域体系,集中有限创新资源建设创新高地。在核心引擎建设方面,集合精锐力量,高标准打造中国(南昌)科学岛,持续推进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搭建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将大南昌都市圈建成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中部地区创新发展重要一极。在科创城建设方面,在统筹推进六大科创城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加快创新步伐,重点建设吉安光电、九江-抚州数字经济、景德镇-萍乡陶瓷新材料、新余-宜春锂电新能源四大科创城。在创新链布局方面,重点部署航空领域、先进制造与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等11条产业创新链。
聚焦创新能力重点跨越。规划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主体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在创新基地建设方面,将由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牵头筹建稀土国家实验室,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江西还将聚焦稀土、中医药等优势领域,分步骤组建若干个省实验室。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重点推进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研究领域科学谋划。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支持碳中和关键科学问题、量子信息科学、储能新材料和中医药等方面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在支撑现代产业发展方面,围绕航空、先进制造与装备等优势产业,着力攻克一批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和新产品;聚焦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产业技术优势深耕细作,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技术,促进江西数字经济产业技术整体突破。在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重点部署种业创新、耕地质量提升等领域的前沿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支撑社会发展方面,开展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技术攻关,推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新型城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技术创新。
关键词:有温度
规划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为出发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治理,深入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成果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厚植科技创新社会土壤。
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做好“两个探索”。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把江西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梳理成榜单,面向全社会发布“英雄帖”,能者上、智者上、谁有本事让谁上。探索科技服务流程优化,升级科技管理系统,促进各级科技行政管理机构数据要素资源共享,力争实现对科技企业、科技人才“零跑腿”“全公开”“主动式”科技服务,让科技项目申报实现“手机一开、说办就办”。
在科技创新主体激励上,强化“两项赋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对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权和项目经费使用权。
在创新创业环境优化上,做到“两个主动”。主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交流,扩大“朋友圈”;持续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加快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科技合作进程。主动营造宽松包容氛围。规划提出,积极践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推进科技社团和品牌创新发展,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奖励力度,形成引领更多人才投身创新活动和创业行为的社会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