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喀斯玛汇智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热线: 010-82648522

首页 > 成果推荐 > 成果详情
高效杂元素碳-纳米硅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高效杂元素碳-纳米硅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应用领域: 新材料
  • 技术领域: 新材料及其应用
  •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 交易类型: 许可转让,技术入股
  • 联系人: 汇智科技服务平台
  • 联系信息: 010-82648522
  • 成果详情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地球气候的日趋恶化,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和加强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的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以及新能源(太阳能、风电)并网发电站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高性能动力(储能)电池成为大力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锂离子电池因其高电压、大容量、循环性能佳、低污染等优点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解决方案。研发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是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之一。碳材料是最早在商业锂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负极材料,但是,电容量密度低、不可逆损失大、高温时安全性低、过充电时容易短路等缺点限制了碳负极材料的发展。因此,开发容量密度高、循环性能优良和安全性能优异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迫在眉睫。
在众多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硅基负极材料具有其它负极材料无法匹敌的高容量优势(Li22Si5,理论储锂容量 4200 mAh/g),是目前商业碳负极材料理论容量的 11 倍。锂嵌入硅的电位(低于 0.5 V)低于一般溶剂分子的共嵌入电压,高于锂的析出电位。因此,硅基负极材料可以解决溶剂分子嵌入以及锂枝晶析出的问题。但是,硅基材料导电性差,同时其在嵌脱锂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体积变化率约为 400%,会造成电极材料粉化以及电极材料与集流体分离。硅基材料的上述缺陷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化的应用。为克服硅的体积效应,人们多采用制备纳米结构的硅基材料,硅薄膜材料,多孔硅材料和硅基复合材料来提高硅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但是此类复合材料中的硅会裸露于电解液中,由于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硅负极材料不断形成新鲜表面,因此持续消耗电解液以生成 SEI 膜,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因此,本项目通过研发导电性能优异的弹性载体(S 掺杂 C 材料包覆 Si 纳米颗粒、 S掺杂 C 材料纳米线三维导电网络、多孔碳包覆 Si 纳米颗粒)和寻找新型负载方式提高硅基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而开发出高比容量、高充放电效率、长循环寿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及混合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 我要咨询
官方客服(周一至周五:8:30-17:30) 010-8264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