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喀斯玛汇智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热线: 010-82648522

首页 > 成果推荐 > 成果详情
螺旋藻生产的碳源替代和水循环技术开发与示范

螺旋藻生产的碳源替代和水循环技术开发与示范


  • 应用领域: 新能源、节能技术
  • 技术领域: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 技术成熟度: 通过小试
  • 交易类型: 完全转让,许可转让
  • 联系人: 汇智科技服务平台
  • 联系信息: 010-82648522
  • 成果详情
项目概况:
螺旋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成本高、物料消耗大。每吨螺旋藻需要约8吨小苏打,水体难以循环,营养盐排放大。如果能实现用CO2代替小苏打,不仅降低碳源成本、提高藻细胞生长速度,还为水循环创造了条件。
本项目的核心技术是解决了浅层开放池内CO2的补碳技术,CO2利用率可达90%。本项目以自主的补碳技术为核心,建立沼气烟道气制备食品级CO2的装置,实现CO2替代小苏打,大幅度降低碳源消耗;完善水体的净化工艺和营养盐控制技术,实现水体和营养盐的循环,大幅度降低水和营养盐消耗;在此基础上完成过程集成和1000亩开放池的生产示范,为螺旋藻产业的技术换代提供一套高效的平台技术体系。
本项目属于技术驱动型。本项目技术有望将螺旋藻生产的水排放降低70%以上,基本不再消耗小苏打,营养盐消耗降低3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0000元/吨以上,有望推动螺旋藻成为大众化的食品原料,改善营养结构,为我国开辟一个新的大宗蛋白质的来源。
技术创新性:
发明并完成了在开放池直接补充CO2的补碳技术,完成了1250m2开放池的长时间技术验证,CO2吸收率达到90%左右,消耗降低到1.5吨CO2/吨藻(干重)。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澳大利亚专利授权。补碳技术可避免pH的升高和水体积累高盐度,为水体循环创造了条件。已经实现水的多次利用,累计每升水产出藻体干重约50克,相当于目前生产的水体循环100次。开发了营养盐(氮源)间接控制技术,不需要离子选择电极,可实现氮源在±15mmol/L,显著提高了生物量。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指标如下:完成1000亩开放池内的全套新技术示范。二氧化碳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单位藻粉的水排放降低70%以上,营养盐消耗降低35%以上。螺旋藻的生产成本降低10000元/吨以上。
上述指标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先。在此之前国际上进行过规模试验的补碳方式主要有直接鼓泡、气罩法和安装槽式补碳装置。直接鼓泡法的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只有13-20%,后两者的二氧化碳利用率只有30-40%。
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完善工艺,完成全套技术集成和示范。预计用两年时间完成1000亩螺旋藻培养新技术的示范,然后全国推广。
在项目进行的同时,还将研发薄层开放池技术和高密度培养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搅拌能耗;同时研发采用上述技术培养产油微藻的工艺,为内蒙古地区储备另外一个大宗微藻产品,打造微藻产业群。
社会经济效益:
本项目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750万元。在全行业推广后(按5000吨/年计算)可增加经济效益11000万元。项目实施期间市场可达到10000吨。
螺旋藻生产是最佳的资源节约型的蛋白质生产系统,比起肉、蛋、奶是更加环保和低消耗的蛋白质资源;螺旋藻有望替代部分优质饲料添加剂,对水产、畜牧和饲料工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本项目使螺旋藻的生产成本落到1万-1.5万/吨的区间,有望成为大众食品,为我国开辟一个新的大宗蛋白质的来源,市场前景巨大;还可为我国节能减排作出贡献;为农牧业地区开创了一条特色养殖的新路子,调整种养业结构,提高当地的土地、盐碱、水及粪便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草原的压力。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 我要咨询
官方客服(周一至周五:8:30-17:30) 010-82648522